昔日埋没在历史尘埃中的150件圆明园文物,如今在清理遗址时重见天日。昨天(25日),圆明园管理处在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共同举办的“文物保护,我们携手——圆明园文物修复大型公益活动”上宣布:将修复150件出土文物,以纪念圆明园罹难150周年。
大部分文物从未对外展出
此次进行修复和保护处理的150件文物,是历年来清理圆明园遗址及考古挖掘采集和出土的文物,主要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朝代的珍品文物,包括瓷器、玉器、佛造像、法器、石刻、琉璃等,大部分从未对外展出过。
据了解,目前圆明园共有出土文物数千件,几乎都是残件。随着清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出土文物的数字还会不断上升。目前,专家们正根据考古发掘资料确定这些文物的出土位置、进行残损调查、绘制图样,并分析研究、制定保护方案,最后报文物部门审批实施。
残损瓷片达三万多片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副秘书长於洋告诉记者,圆明园出土文物众多,之所以挑选这150件,是出于代表性、稀缺性和可修复性三方面的考虑,主要包括三种情况:对石刻文物进行清洗、脱盐、加固;对佛造像等铜器进行清洁、除垢;对残损瓷片进行整理、修复。
“康熙、雍正年间的瓷器代表了清代瓷器的最高水平,修复这些瓷片对于研究历史有很大价值。尽管我们会运用最先进的科技手段开展修复,但瓷器的修复难度依然是最大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胡东波说,“主要是瓷片比较散碎,出土后又有所变化,不是所有瓷片都能对得上。”据统计,现今仅圆明园出土的残损瓷片就达三万多片,其中有修复可能的有近百件。至于残损瓷片能修复到何种程度、会不会使用替代材料?胡东波表示,将在修复过程中进行探讨,“尽可能修复”。
今年2月,圆明园管理处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共同制定了文物修复计划,希望达到既展现出文物原有的华美和工艺水平,又表现出文物历史痕迹的效果。
为了更完整保存圆明园文物的历史信息,有利于修复后的文物进行保护和今后可能需要的再修复,并有利于在管理方面和国际接轨,在进行文物修复和保护处理之前,专家会为每一件文物建立3D影像数字化文物档案。
文物修复后将在国内外巡展
圆明园文物修复工作将于10月18日前完成。届时,将在圆明园南门附近进行展出。圆明园管理处主任陈名杰表示:“有条件的话,我们将在国内乃至海外进行巡展。”
作为展览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圆明园还将展出一大批老照片,既包括从现在起向社会征集的,也包括去年从海外寻找回来的。在展览现场,主办方还将现场展现修复文物的过程,并增设“模拟考古”、“文物拓印”、“文物零距离”等现场互动环节。
为扩大影响范围,从现在起,圆明园文物修复公益活动组委会面向全世界招募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志愿者可以参与瓷片的分拣清理,也可加入到文物讲解队伍当中,还可以带领青少年进行模拟考古活动。在昨天的发布会上,身为高校学生、企业家、公务员的10余位志愿者宣读了《文物保护志愿者倡议书》,倡议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到圆明园文化遗产保护与宣传活动中
2010年3月26日
来源:北京日报